汉诺威96vs卡尔斯鲁厄结果,汉诺威96对卡尔斯鲁厄

tamoadmin 热点聚焦 2024-04-25 157 0

德国大学回国认可度排名?

1.亚琛应用技术大学

Aachen FH: Fachhochschule Aachen

2.亚琛工业大学

汉诺威96vs卡尔斯鲁厄结果,汉诺威96对卡尔斯鲁厄

Aachen TH: 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

3.阿伦应用技术大学

德国的大学虽然世界排名不高,但是因为入学免学费,而且学制时间长,深受很多留学生的喜爱,而且德国大学的治学非常严谨,在专业方面普遍都是以工业设计等都是比较强的专业,在德国大学留学之后,回国的认可度非常的高。

东德与西德在合并时,经济实力等相比差距大吗?

前几个评论说的差不多了,我说说为什么会成这样。

先是苏联搬空东德工业,但东德发展很快就恢复到战前并一度比西德高,但之后就迅速落后并被吞并。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产业分工和市场局限。

东德和西德的发展模式其实是一样的,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通过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扶持了西德,苏联的经互会扶持了东德。但问题在于北约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本来就远比华约强的多的多,而且北约继承了英法殖民体系解体形成的自由市场,通过美国用金融霸气和世界分工直接获取利润。

而华约内部处于一个封闭小市场,技术有缺陷,资本不够雄厚,本来就比不过北约。只能通过集中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行成与北约的不对称均衡。

而且美国八十年代推行gdp计算经济的指标,这有利于以金融资本为主的国家。可华约国家仍然没有货币化,经互会玩的还是以物换物,gdp计算上就极度吃亏,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水平。所以从实际体量上,以及被阴上,就会觉得东德经济不好。

结果就是苏联自己经济撑不住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经济格局就不行了,整个东欧集团也就不行了。可东德人民不懂这些,以为是制度不行,特别是西柏林看似繁华的生活欺骗了他们。

二战以后,德意志分裂成东德与西德,而两个德国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看东德,二战以后到1950年,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恢复到了战前,1950到1970年平均增速超过7.8%,成为当时全球十大工业强国之一,也是东欧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1982年东德经济总量大约1500亿美元,人均400美元,位居世界第89位,是同阵营国家最高的。

再看西德,1950到1965年因为美国等大规模投资,创造了著名的“莱茵奇迹”。60年代,西德已经发展成全球仅次于美国与苏联的第三大经济强国,1971年外汇超过180亿美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因为东德的面积、人口规模都与西德差很多,所以刚开始如果按照人均来说,东德的发展水平的并不逊色于西德。然而发展到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东德的人均收入水平只有西德的33%左右,生活水平与西德相差巨大。

东德几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非常僵化,所以到了后期东德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大量东德民众逃往西德,最终两德统一。

在德国呆过一段时间,去过挺多地方,感觉西德和东德的差别是挺大。先上两张图。

第一张图可以看到,西德地区的中小城市群较为繁荣(橙色),而东德地区的中小城市则成片萎缩(蓝色)。

西德人口超过80万的大城市只有3个:汉堡180万,慕尼黑147万,科隆108万。

人口在50-10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有:法兰克福75万、斯图亚特63万、杜塞尔多夫62万、多特蒙德59万、埃森58万、不莱梅市57万、汉诺威54万、纽伦堡52万。

人口20-50万的小城市有:伍珀塔尔、比勒费尔德、波恩、杜伊斯堡、波鸿、吕贝克、奥伯豪森、明斯特、美因茨、卡尔斯鲁厄、曼海姆、门兴格拉德巴赫、布伦瑞克、基尔亚琛、威斯巴登、盖尔森基兴、弗莱堡、克雷菲尔德等。

西德这些密集而发达的中小城市共同构成了绵延的都市区:

北部是汉堡+不莱梅+汉诺威都市绵延区,西部是科隆-波恩+鲁尔都市绵延区,中部是法兰克福-美因茨-威斯巴登+曼海姆都市绵延区,并与南部的慕尼黑-斯图加特都市区连成一片。

东德则是一城独大的特点明显。第一大城市柏林人口375万,遥遥领先。

这个差距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知道西德全名“联邦德国”,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控制的德国地区所建立的政权,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东德叫做德意志民主德国,是苏联控制的德国区域建立的国家,是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对比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东德对比西德的差距,类似如今社会主义北朝鲜对比资本主义南朝鲜的差距吧,很多人应该明白了的。

那具体差多大呢?

根据当时的统计计算,东德有1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600万的人口,人均GDP为11873美元;作为对比,西德拥有3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近8000万,更为恐怖的是人均GDP居然达到了39710美元,所以当时的东德人费劲一切心思都想跑到西德去。要知道直到去年,我国的人均GDP不过是8280.9美元,德国则是41267美元。

当然了,究其原因为什么东西德差距会这么大,除了实际上由于西德面积大,拥有更丰富发自然资源以外。是当时苏联对统治区东德和英美法对统治区西德完全不一样的政策所造成的。苏联在当时不仅以战胜国姿态几乎搬空了东德的工业产业,还要求他们赔偿巨额的战争损失费,这种打击对于东德来说无疑“釜底抽薪”(据说苏联搬运东德的工业设备搬了整整三年)。

而英美法则是太善良了,他们不仅免除了德国大半的赔偿,还倾力的资助他们,就跟后来资助日本和韩国一样,这使得西德的工业有了充足的发展,自然就越发强大富有了。

果然是战争一时爽,受苦是后人,想想当年东德人在苏联人的逼迫下拆自己工厂的心情吧。

东德的工业水平也不差,只是西德发展太好,以及苏联衰落导致与之配套的东德经济出现问题。还有一个要点是东德始终没有货币化,在gdp计算上就极为吃亏,搞的好像苏东集团经济整体不好一样。而导致东德经济彻底崩溃恰恰是因为东德被西德吞并,东德货币一夜不值钱,所有产业也不值钱,被西德直接投入资本吞并并消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东德人民手中的钱不再值钱,可以说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如果没有西德假惺惺的扶持,结果看看苏东集团其他国家就知道了。而且整个东德的教育系统和政府系统被西德全部清洗了一遍,所有官员科学家等等精英分子被全部清除出局。最搞笑的是主持两德统一的东德民主政党也被清洗,导致东德技术人才被直接搞成无产阶级,不能翻身。

三本学生想去德国留学,应该做什么准备?有什么院校推荐吗?

你好 同学

首先是德国的TU9院校,是工科教育院校中最知名的9所大学,包括:

慕尼黑工业大学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亚琛工业大学

柏林工业大学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斯图加特大学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二战英国对德国的地毯式轰炸效果如何?

对于英国人发动的对德空袭,我们来从几个角度聊:目标的选择袭击效果和造成的损失,以及自身的消耗

先看张图吧。这张照片摄于1945年的德国城市德累斯顿,市政厅屋顶上的雕像震惊地俯瞰着化为废墟的城市:

先来聊目标选择吧。我们就先以数据比较详细的德累斯顿空袭为例好了。为什么英国人和美国人要袭击德累斯顿?

主要是因为目标城市的工业力量。根据德国人的陆军总司令部在1944年获得的数据,德累斯顿有127座中型和大型的工厂在为纳粹战争机器提供支持,还有更多的小型工厂和工坊没有被统计。而美国人认为,除了若干航空器部件制造厂之外,德累斯顿还有一座防空炮和野战炮工厂(莱曼),一座光学产品工厂(蔡司公司),若干电子设备工厂(科赫与施腾策尔公司),若干个人装备与衣物工厂等等工厂。如果能够打击这些目标,就能对战争末期德国仅存的工业力量造成沉重的打击。

德累斯顿似乎还有弹药装备库、军营等设施,规模不详。

对于这样的一个目标,英美空袭的效果如何

在2月13日到2月16日期间,皇家空军和美国航空兵对德累斯顿进行了多次空袭。首先,德累斯顿平民的伤亡较大。这种伤亡的部分原因在于,英国皇家空军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战术,在第一次空袭过后不久(大约三小时之后),皇家空军的另一批轰炸机会到达城市上空,开始第二波空袭。此时警报刚刚解除,城市里的救援队正在搜索废墟,因此人员会毫无防备地直接暴露在空袭之下。

另外,英美空中力量也混用燃烧弹和一般的炸弹,引起了市区的大火。在炸弹摧毁房屋的同时,燃烧弹会在摇摇欲坠的房屋之间引起大火,导致很多藏身于地下室的平民死亡。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不详,因为很多人未被找到,又有一定数量的尸体无法辨认,通常认为死亡者人数在两万人到两万五千人之间

注意下图,这架英国飞机投下了一堆燃烧弹和一枚重磅炸弹。炸弹会破坏建筑物,而燃烧弹则会在建筑物当中引发火灾。

讽刺的是,城市工业区的损失似乎反倒比居民区的损失小。根据皇家空军的战后估计,空袭严重破坏了城市23%的工业建筑和56%的非工业建筑(“非工业建筑”不包括民居,主要是市场、旅馆之类的大型公共建筑)。英国人似乎错误地没有瞄准城市郊区的工业区,导致错过了不少工业目标。